汇宗寺

更新时间:2024-04-26

别名
汇宗寺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五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汇宗北路

寺庙简介

史建筑历

多伦淖尔汇宗寺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东南部的多伦县城。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汗时期,就定名“多伦淖尔”,在这山青水秀、绿草丰美的风水宝地上,建起“夏宫”,历代元朝大汗都到此地避暑游猎。该寺始建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是清王朝敕建的皇家寺院,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主持设计、建造。1705年册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大国师,颁赏金印,住持汇宗寺,内外蒙古各旗均派一名品学兼优的喇嘛常住该寺。1732年(雍正十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因故移居多伦淖尔,成为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中心。佛光普照,享誉中外。

建筑面积

汇宗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6万米。

建筑过程

汇宗寺,亦作彖宗寺,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在锡林郭勒草原多伦县城关镇内,当地俗称“东大仓”。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朝皇帝康熙在多伦淖尔今多伦附近 会见内外蒙古各部、旗王公、台吉,史称“多伦会盟”,并应蒙古封建王公所请,答应“愿建寺以彰盛典”,开始修建寺院,翌年开始修建。汇宗寺庙质为木架结构,殿高15米,座落在条石基础上,殿体前为包厦。殿分上下两层,由1米粗的20根大梁木支撑着,为九九八十一间之尊数,整体造型相当精致美观。殿顶是蓝色琉璃瓦滚龙脊造型,塑有可与黄金相比的1.5吨金黄色风磨铜庙顶一个,八卦图一个,羚羊两只。在主殿院落内有5层殿院,南北长达一里半左右,东西宽约百米。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三月全部竣工。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赐寺名为“汇宗寺”,康熙亲题匾额,御书汇宗寺碑文和汉白玉碑一对。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记述建寺缘起经历。汇宗寺有跳舞场佛事跳鬼、大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大殿上下两层、东西配殿、官仓、佳仓、后殿等,巍然耸立,金碧辉煌。汇宗寺由章嘉呼图克图(即章嘉活佛)为该寺住持,为政教合一为主的寺庙,执掌漠南内蒙古地区宗教事务,供管蒙旗政务。各旗均派一名喇嘛高僧来此寺庙,成为口外最大的喇嘛教寺庙,庙内常驻喇嘛1000余名,每名喇嘛年饷银50两,由租银地及各旗县供给。此外距汇宗寺方圆周围30公里的土地、出产均划归此寺。汇宗寺与19年后建起的善因寺相仿,但占地规模,庙宇建造范围,比善因寺约大两倍。现仅存部分建筑。

寺庙组成

由汇宗寺广场、大山门、天王殿、八大菩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及其附属的善因寺,十三座活佛仓,五座官仓和120多座当子房等组成,具有典型的清代中原建筑风格,融入蒙古、满、藏艺术精美内涵,外观庄严华贵,装饰富丽堂皇,成为蒙古高原建筑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代变革

1945年8月汇宗寺的一部分建筑毁于战火,这座百年明寺开始走向衰落,“文革”期间再次遭到破坏,寺中喇嘛也被迫离开寺庙。

新中国成立后,多伦县人民政府从2000年开始对汇宗寺采取抢救措施,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陆续拨出巨款进行修复,此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之中。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中兴第一任住持阿格旺·希日布道尔吉,不辞辛劳,曾三上青海,迎请了三世佛及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十尊鎏金大铜像,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征选优秀喇嘛,于2005年农历6月16日隆重举行汇宗寺重新开光大典及多尔吉住持坐床仪式,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从而使废弃几十年的著名古刹重放昔日光彩。如今,在多尔吉住持喇嘛亲自引导下,汇宗寺全体喇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遵纪守法,戒律清净,认真学习蒙、藏、汉佛学经典及五明学科,热情实施蒙藏医疗服务,解除大众身心痛苦,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服务,为倡导人类和平幸福,推动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决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传承

名称由来

“多伦淖尔”名称的由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汗时期,其意思为“七个湖泊”,由相互邻近的峒干淖尔、依克达汗淖尔、巴罕达淖尔、空儿贵淖尔、巴彦淖尔、科布多淖尔和乌木克淖尔等组成。在元朝上都城东侧,水草丰美,碧波荡漾,上都河、黑水河、蛇皮河和吐力根河在此汇合成滦河(京津主要水利来源)。早在1260年(元中统年间),忽必烈大汗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东凉亭(又叫夏宫),以后元朝的历代皇帝在七、八月份炎热之时,都要到此游山玩水,避暑狩猎。

康熙会盟

时轮运转,清朝为了巩固北部边疆的安全,选择了地理位置重要的多伦淖尔,于1691年(康熙三十年)5月,康熙帝亲赴美丽的多伦淖尔草原,召集外蒙古三部首领与内蒙古各部的49旗王公贵族,礼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大喇嘛,管理外蒙古宗教事务,共商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大计,并宴赏各部,商讨北部边疆事宜,对喀尔喀部(外蒙古)编设盟旗札萨克,确立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从此外蒙古正式列入清朝版图,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多伦淖尔会盟”,又称“康熙会盟”。

在这盛大的宴会期间,应蒙古各部首领的请求,决定在这片“川原平衍,水泉清溢”之地,仿北京故宫中和殿的风格,建造一座宏伟的藏传佛教寺院,即多伦淖尔庙,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盟。康熙帝欣然应允,并发诏书由国库拨款十万两白银帮助修建,由内务府和工部负责寺庙工程开支。

建寺纪年

建造多伦淖尔寺庙的位置选在会盟期间康熙帝设大帐的原址上。最初是为内迁的外蒙古三部所建。寺庙建造工程的主持、设计者哲布尊丹巴活佛,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和建筑师。在他的执事下,把所需的工匠从京城和直隶地区调集,主要建筑材料基本上在当地解决。其中,方石、条石、汉白玉等石料大多取自元上都旧址;所需的砖瓦多数由老窑村烧制而成,琉璃瓦及鸱吻等装饰物件取自京城;所需的木料是从热河地区运来。至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寺庙建设初具规模,而哲布尊丹巴活佛又准备返回外蒙古,清廷派遣驻京的章嘉活佛主持多伦淖尔庙的后续工程建设,直至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基本完工。

1701年(康熙四十年)6月,油饰彩绘工程圆满结束。同年7月期间,康熙帝临拈香礼拜,强调依照京城畅春园永宁寺的模式装饰多伦淖尔庙,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从京城迎请来佛像、经文及供器等,将其装修一新,并决定在多伦淖尔设立喇嘛印务处,章嘉活佛为札萨克达喇嘛,掌管内蒙古喇嘛教事宜。内蒙古49旗每旗选派一名品学兼优的喇嘛到该庙礼拜,形成了“家各一僧”制度;外蒙古各旗也依照这一制度,各派僧人到多伦淖尔庙常住。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视察了多伦淖尔庙。当时蒙古各旗王公齐集在这里,表达团结一致,效忠清朝的心愿。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清朝册封章嘉活佛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颁发金印,总管内蒙古喇嘛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多伦淖尔寺的整个工程全部完工,根据章嘉大师的提议,为多化淖尔庙敕额“汇宗寺”,“汇宗”一词出自《尚书·禹贡》篇,有“江汉朝宗于海”之意,从而有了正式的寺院名称。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再次巡幸多伦淖尔,看到汇宗寺的恢宏壮观和来自内外蒙古王公也齐集在此,各旗的喇嘛在此静心诵经礼拜的情况,极为高兴。他认为这都是章嘉大师的功绩,宣布“黄教之事,由藏向东均归尔一人掌管”。从此正式确定章嘉大师总管内蒙古喇嘛教,也确认汇宗寺为其中心寺庙的地位。

住持简介

法师转世

阿格旺·希日布多尔吉(李青龙)法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原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4岁时被确认为哲里木盟道宝寺十二世格吉格图活佛转世灵童。

法师简历

1988年7月,他毕业于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蒙医药学理论知识。1988年8月,他出家于山西省五台山罗睺寺,师从藏传佛教大师阿格旺次仁大喇嘛,剃度受戒,精研佛经,潜修佛法1991年,他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拜席力图呼图格图卡尔文·扎木苏为师,继续钻研佛学,系统地掌握了藏传佛教显密经及其仪规。1994年,他受聘于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开设蒙医传统五疗门诊部,济世救人、普度众生。1997年, 他在研修佛法的同时,利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余,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提高了书画艺术修养,对书画艺术有了新的感悟和造诣 2000年, 他在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呼和浩特沐日光蒙藏医药学研究所,使传统蒙藏医学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现代需求的蒙藏医学理论体系。2002年,他又成立了内蒙古湖荷蒙医药研究所,开展医学研究,普济群生。

2005年,经多伦县人民政府的任命和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批准,他担任内蒙古多伦淖尔汇宗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住持。为使盛极三百多年的汇宗寺三宝具足,重现昔日风貌,从农历4月16日开始,不辞辛劳三上青海塔尔寺,迎请了三世佛及阿弥陀佛、药师佛、宗喀巴大师等十尊鎏金大铜像,各种唐卡八十余帧,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全套,转经筒及法器法物具备齐全;同时夜以继日地亲自讲解佛经,培养了优秀喇嘛。2005年6月16日,他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雍和宫住持图布丹喇嘛及内蒙古佛教学校、大召寺、席力图召、贝子庙等处的四十余位喇嘛,成功地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汇宗寺“开光”大典,重现汇宗寺昔日风貌。

自从“开光”以来,住持喇嘛亲自前往五台山、北京等多处,征集佛学经典教材,选招青少年喇嘛,学习藏文藏经,成功举办了首届十月二十五日“纪念宗喀巴大师千盏灯大法会。”2006年,他圆满地举办了正月十五日吉祥圣火祈愿大法会。

法师贡献

如今,阿格旺·希日布多尔吉住持,为了按照佛教仪规圆满正规地举办四大法会,奔波祖国大江南北,多次前往五台山、呼和浩特大召寺、内蒙古佛教学校,访师寻道,广泛收集经卷法器法物。如嘛呢丸法会所需的苯巴瓶、甘露丸配方等。在他执事下,汇宗寺已步入正规化发展的轨道,喇嘛们遵守清规戒律,按时起早锻炼身体,按时上殿、按时上课,学藏、蒙、汉三种文字的佛学经典。他传授其藏医学理论知识、书画艺术,在传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他执事下,已经具备了举办每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日吉祥圣火祈愿大法会”、“四月十三至十六日嘛呢丸大法会”、“六月初八至十五传统祈愿大法会”、“十月二十五日纪念宗喀巴大师千盏灯大法会”和具备了承办各种重要佛事活动的实力。与此同时,他热情地开展蒙藏医疗服务,解除共众身心疾病。

他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遵纪守法,发扬佛教的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为倡导人类和平幸福,振兴三宝,利乐众生,推动佛教事业的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藏传佛教

影响时间

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在元代,藏传佛教宗派萨迦派虽很盛行,但主要在宫廷中活动,至于在社会下层人民中没有什么影响。自16世纪30年代开始右翼阿儿秃厮部首领衮·必里克·麦力艮吉囊和其弟土蛮(土默特)部的俺答,以出兵攻打亦不剌等为契机,开始经略青海湖地区。衮·必里克吉囊死后,俺答的势力进一步渗透到这一地区。特别是俺答之子丙兔和侄孙宾兔,分别占据了青海湖一带和今属甘肃的松山一带后,几乎控制了蒙古通往西藏的咽喉,为今后右翼接触西藏和藏传佛教入蒙古地区创造了条件。

蒙藏关系

从当时蒙、藏双方僧俗封建主的利益来看,他们之间是既相互需要,又相互利用的关系。对于当时继承父兄事业,称霸蒙古的野心日益膨胀的俺答汗来说,最需要的是“靠神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俺答汗要实现其政治野心,必须取得舆论支持,而此时古老的蒙古宗教——萨满教已不能满足他这一需要,同时中原逃入所信奉的白莲教的教义,又难以打动俺答之心。这样,俺答只好从历史上寻找祖宗成功的先例,回顾忽必烈与八思巴喇嘛建立法王与教主特殊关系的故事,把注意力转向西藏,选择了新兴的格鲁派即黄教。

此时黄教在西藏也正处于极端困境之中,迫切需要外部强大力量的支持和保护,以求生存与发展。随着对格鲁派持宽容和支持态度的帕竹地方政权的衰落,敌视黄教的邻蚌(仁蚌巴)家族兴起。他们与噶玛噶举派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格鲁派。1481年该家族军队控制了拉萨地区,禁止拉萨三大寺的黄教僧人参加宗喀巴始创的新年祈愿大会。必力工瓦武力夺取了格鲁派在必力工地区(止贡地区)的寺产。哈力麻传承和后藏贵族时刻威胁着黄教。在这种局面下,黄教需要走一条借蒙古贵族的武力建立自己神权统治的道路。双方的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使他们终于走到一起。

右翼蒙古首领俺答等开始接触藏区喇嘛僧侣时,采取礼遇、优待的策略,这在藏区喇嘛僧侣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558年,俺答率军西征,路遇西藏商队,将他们打败之后,以慈悲为怀释放了千名喇嘛。据《蒙古源流》记载,16世纪60年代中期,衮·必里克·麦力艮吉囊之孙忽图黑台·切尽黄台吉率军攻入青海藏区的三河汇合处失里木只(Silim Ji,清译本作塞勒木济或锡里木济)之地,并派代表与当地藏族佛教领袖进行谈判。结果藏族喇嘛投降,切尽黄台吉将其中三名喇嘛带回右翼阿儿秃厮部。这些无疑对藏区佛教僧侣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蒙古强大的武力可资利用。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相互利用。美国学者札奇斯钦曾指出,蒙古接受和信奉藏传佛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蒙、藏两族同属于游牧民族同一文化类型的范畴,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互接近。在忽图黑台·切尽黄台吉的积极倡导下,俺答接触黄教著名的阿升喇嘛,开始信奉佛教。

1576年忽图黑台·切尽黄台吉劝说俺答信奉佛教,并建议俺答邀请黄教教主琐南坚措到青海来相见。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留驻青海湖地区的俺答之子丙兔向明廷请求在青海湖西北修建佛寺,得到允许,该寺于1577年建成,明万历皇帝赐名“仰华寺”。(万历五年四月癸亥)1578年俺答汗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琐南坚措在仰华寺会见,标志着黄教正式传入蒙古地区。黄教的传播与发展,在蒙古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著名的仰华寺大会上,俺答汗与这位格鲁派高僧互赠尊号,琐南坚措封俺答汗为“转千金轮察克喇瓦儿迪·薛禅合罕”,而俺答汗则尊封琐南坚措为“斡赤儿·答喇·达赖喇嘛”。琐南坚措为了提高俺答汗的地位,把他说成是忽必烈(元世祖)再生,而俺答汗说琐南坚措是八思巴的转世。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7032号-4 huocheai.com 火车爱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