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源村

更新时间:2024-04-27

别名
蜀源古村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蜀源村

基本介绍

蜀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坐落于黄山南麓,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以旅游业为副业的乡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曾获得国家级旅游示范村,省级百佳农村和市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景点景观

系半山半丘陵区,四面环山,古树参天,修竹滴翠,绿色植被保护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风光秀丽。由于地理环境极似四川盆地,故名“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盛产桃花、昙花,故又有“小桃花源”、“优昙谷”的美称。适宜发展旅游业、农业、林业。该村四面环山,极似四川盆地,故称蜀源,又因其水口观音山上盛产桃花、昙花,故又有“小桃花源”和“优昙谷”之称,经考证,该村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场,同时水源中富含锶等矿物质,是不可多得的矿泉水,著名的有高庙泉、龙麓泉、凤谷泉等,自涌井泉多处可见,水体清透无瑕。据说该村解放后至今出了124位大学生,皆是喝了此水原故,故又称“聪明水”。

地理环境

蜀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东北部,北与呈坎镇接壤,东临歙县富溪乡,西、南分别与本镇东山村、二联村毗邻;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6公顷,区域内山场面积276公顷,竹园面积18.6公顷;呈灵潜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2006年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示范村。

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环山,古森参天,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一水环流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极像四川盆地,故称蜀源。

蜀源最美的时候是十月,近百亩向日葵竞相绽放,金黄耀眼的花朵勾勒出一幅灿烂的美丽画卷。这个典型的徽州古村,村民淳朴,文风昌盛。村中还有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巷、古井等众多的历史踪迹。

历史沿革

蜀源村历史悠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古时曾是西衮绣乡二十二都一图赖、三图万之境;国民政府时期,初期属灵棠乡管辖,乡公所设棠樾村(另辖灵山、稠墅、棠樾等村),后划归丰山乡管辖,乡公所设唐模村(另辖东山、二联、颖川、唐模等村)。1949年4月下旬,歙县全境解放,蜀源“优昙保”改名“蜀源行政村”,隶属歙县富堨区管辖,1951年划入潜口区。1953年下半年,潜口区新设两个半脱产的乡,蜀源隶属东山乡(另有唐模、东山、二联、颖川四个村)。1956年进入合作化时期,蜀源成立“建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国实现公社化,蜀源更名为“建新生产大队”,初期隶属“岩寺人民公社潜口管理区”,后属“岩寺区潜口人民公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体制撤销,陆续恢复乡、村建制,蜀源于1984年撤销“建新大队”,建立“蜀源村民委员会”,隶属潜口乡(镇)。

蜀源村风光优美。为具代表性江南水乡风韵的徽州古村落,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穿村而过,形同装满宝物之袋,观音、罗汉二山紧紧夹峙,正合“水口宜山川融结峙流不绝”之水口堪舆相解。蜿蜒山溪,青石曲径,田野静卧,粉墙黛瓦,故素有“小桃花园”之美誉,清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书写的隶书“优昙谷”和篆体“小桃花源”石匾今存完好。始建于明代的排水水系贯穿全村,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明代古梯田蜿蜒于灵金山之巅,明清古栈道穿梭于前山岭。

蜀源村文化厚重。被人们称为“东南邹鲁”的古徽州著有商儒之乡,曾孕育了颇具特色徽文化的古村落,蜀源村乃怀其中。徽州“三绝”古祠、古民居、古牌坊,蜀源俱领风骚。现有明清牌坊3座,古民居20余幢,古祠堂1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为明清时期镖师所建,其厅堂雕饰华丽精美,建筑布局别具一格。思恕堂为鲍姓盐富商所建,其门楼砖雕“扬州瘦西湖全景图”,其布局自然,线条细腻,山水花鸟、楼阁亭桥、舟车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绝佳精品,国内罕见。此外,文物胜迹还有赞宪坊、贞寿之门、节孝坊、都天庙、元代烈女碑等。

蜀源村物产丰富。平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无霜期226天,年均温1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盛产贡米、甘蔗、西瓜、贡菊、黄山毛峰、笋干等黄山特色农产品,麻酥糖、毛豆腐、蜀源糕饼、蜀源年糕等徽州特色小吃,享誉海外,名扬天下。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7032号-4 huocheai.com 火车爱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