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

气候百科 更新时间:2024-03-28

亚热带

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地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

亚热带简介

箭形叶 南方生 亚热带厥草

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原创

亚热带次级分区

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 原创

亚热带分类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可将世界上的亚热带分为四种类型:

(1)大陆西岸型,即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

(2)大陆东岸型,即季风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3)内陆型,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较差大;

(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其中,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中国的亚热带,全称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属大陆东岸型。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饱和点,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水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中国季风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亚热带气候

气候型

气候分类温带主要气候分布图

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天气系统

活动于本带的天气系统有热带气旋、锋面气旋、季风槽、副高、西风带等。

亚热带气候特点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原创

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夏干气候

亚洲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

(也称地中海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原创

亚热带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所在位置的差异,在热量、降水量以及水热关系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据此,可分为大陆东侧的湿润亚热带森林气候、大陆西侧的地中海气候和内陆的亚热带荒漠气候。在这些气候条件下,相应地发育着常绿阔叶林(照叶林)、常绿硬叶林和荒漠。

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

(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或称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的植被。它在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但以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

(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成,种类相当丰富。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所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占多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三)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亚洲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在中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一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是最典型的类型。

亚热带植被类型竹林

竹林(Bamboo forest)是由竹类值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它由某些乔木状的竹类组成,或由某些矮小灌丛状的竹类组成矮竹林。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野生的竹子常常与阔叶树种混生,形成混交林,或散生于林下,构成森林的下木。

竹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型。它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地下茎有越冬芽,相当于一般树木的树干。地上茎(即竹杆)相当于一般树木的分枝。一片竹林的许多竹杆并不都是独立的植株,其中不少是同一植株的“分枝”,共同着生在相互联系的地下茎上。因此它和一般的森林和灌丛不同,而划为独立的一个植被型。

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约62属, 1000种以上。亚洲竹类有37属,700余种,其中特有属27属。美洲约260种,非洲和大洋洲合计不及百种,欧洲仅引种少数栽培竹类。亚洲的竹类不但种类丰富,而且特有属之多,比率之大,反映了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

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硬叶林

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一)常绿硬叶林的环境

常绿硬叶林(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所谓地中海气候,概括地说是冬季温和湿润和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出现的地区,除地中海沿岸外,主要在各大陆的西部,即加利福尼亚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

常绿硬叶林或常绿硬叶灌丛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却具有近似的适应方式,木本植物以长达5—10m的深根系吸取潜藏的地下水,是减缓水分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夏季长期的干旱高温常迫使叶气孔在中午关闭。故加强表皮和外侧角质层等保护装置、减小叶面积(避免过热)及最终以发展小而厚的常绿叶成为该植被型的最佳适应选择。硬叶指数(即单位叶面积的干重,单位取g/dm3)通常为1.5—2.5。叶片无光泽呈深灰绿色,排列形式与光线来向成锐角。常绿硬叶则是充分利用全年有利的温度和光能,减少对光合产物消费的适应特征。

(三)常绿硬叶林的分布和地区性特征

地中海地区硬叶植被在地中海地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并且研究得也最充分。除了利比亚和埃及沿岸外,这一植被在整个地中海都有分布。但是,地中海地区也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它的植被也遭到了强烈的破坏,开垦、放牧使得森林消失,土壤遭到侵蚀,使原来肥沃覆被森林的地区逐渐变成植被稀疏的石质荒漠。因此,经常能看到的不是天然的原生性植被,而是其退化的各个阶段,在某些地方则让位于灌丛。但无疑的是,这里原生的植被是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该区群落如遭退化,则成为灌丛状的马基群落(Maquis)。在希腊和克里特岛,广布着称为佛里干那(Phrygana)的灌丛,是由灌木栎(Q.coccifera)以及象刺叶染料木(Genesta acanthoc- lade)那种有棘刺的植物构成的群落。在西班牙,天然的常绿栎林大部分遭到破坏,其退化的灌丛称托米里亚群落(Tomillares),它是由一些芳香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矮生灌丛,植物常被有茸毛。主要代表是百里香,以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及薰衣草属(如Lavandula latifolia)。在地中海山区的阴坡和平原,因水分条件改善,常绿硬叶种类被常绿阔叶或落叶阔叶乔木代替,前者如月桂、后者如柔毛栎(Quercus pubescens)、悬铃木(Platanus oreintalis)等,已经不属硬叶型植物。

亚热带植被类型荒漠

(一)荒漠的环境特点

荒漠(Desert)植被在地球上占有相当广大的面积,总面积约为4900万km2。 梅格斯(Meigs)将世界荒漠划分为五个大区并根据气候指数值,细分为半干旱一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两类。瓦尔特(Walter,H.)在他的世界植被类型图中,将荒漠按地理纬度划分为两类:以南北纬度30°—35°为界线,在0—30°范围内的荒漠,被称为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和半荒漠;在30°以外的则称为冬季寒冷的荒漠和半荒漠(本书把荒漠列入了亚热带植被类型,实际上是涉及全球的荒漠)。瓦尔特根据降水的季节和数量,划分6个类型。

总之,荒漠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300mm。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

(二)荒漠植被特征

荒漠植被的生活型组成十分多样,不似其他类型以某一种优势生活型为特征。阿噶汉扬茨(Агаханячу,1986)从这个角度给出的荒漠定义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的强旱生植物,以及能躲避干旱的短生一类短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陈昌笃(1987)则从气候-植被-土壤系统角度划分中国荒漠为三类;极旱荒漠,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植被覆盖度不到10%,常出现裸露地段,强旱生植物也极稀少;普通荒漠,年降水量50—100mm,植被覆盖度20—0%,强旱生荒漠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种类占优势,没有或很少有草原种类出现;半荒漠,年降水量3100—200mm,植被覆盖度50—40%,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显著,除强旱生荒漠植物外,尚有大量旱生草原草本植物参加,亦称为草原化荒漠。

(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

荒漠遍布各大陆,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不一致,加上区系成分差异,类型甚为多样。因受局部环境变化迅速的影响,各类群落常呈复合体状分布。原创

亚热带国家

亚洲:新加坡,以色列;

大洋洲:澳大利亚

非洲:南非

南美洲:巴西 原创

亚热带中国分布

南宁人民公园的亚热带植物

中国的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横断山脉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约2.4×10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中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与世界同纬度比,除沙漠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的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中国主要的农林产区。

中国亚热带丘陵山地雨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4250~8000℃之间,大于10℃持续天数,在220~35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多数降水在作物需水较多的温暖季节。在主要农林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的太阳辐射、积温和降水可占全年总量的70~85%,光、热、水的配合,有利于亚热带各种喜温作物,林果和灌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

但本区也是中国降水量最多,暴雨最频繁,强度最大的地区。特大暴雨的出现,不仅大大减小了降水的有效性,也严重危害了山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此外,低温冻害、寒害、冰雹以及高山区的雪害在本区也屡见不鲜,给山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由于山岭对光、热、水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气候带(层),尤其是中山层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气候。该层的许多大气物理现象和气候特征是本区所独有的。随着山脉走向,坡地方位和地形起伏的不同,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阳坡和阴坡,坡地和盆谷地,可以出现迥然不同的气候,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原创

亚热带开发利用

亚热带

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油茶林、油桐林、杉木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如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本区山体高度一般约为1000~1500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农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水稻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1200~1400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左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牛、养羊业。原创

亚热带代表

亚热带代表科迪勒拉区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区主要位于美国西南部,南北介于45°—30°N之间。这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最宽阔的部分,地形结构也表现为东、西两条山带,中夹山间高原,而处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的位置,使本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普遍体现了干旱性。西部山带是温带科迪勒拉区相应地段的南伸,由美国海岸山脉、内华达山和夹于其间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组成,海岸山脉海拔 1600—2000m,有些地段被横向河谷切割,新构造运动强烈,常发生地震;加利福尼亚谷地属向斜构造,堆积有深厚的沉积层,并与火山岩互层;内华达山为一高大的花岗岩山体,南段较高,有不少海拔3000m以上的峰峦,最高峰惠特尼山达4418m。东部山带在密苏里河支流黄石河以北,为北段落基山的延续,由一系列西北-东南向山脉组成,海拔 2000—3000m,山间为深谷。

黄石河以南进入落基山中段,宽度很大,断块山地与向斜盆地相间,有些地方山地呈桌状形态,地面满布冰川成因的碎屑物质。

海岸山脉以西年降水量 500—1000mm,由北向南减少;在加利福尼亚谷地,降水显著减少,北部约750mm,南部仅200mm;至内华达山西坡,年降水量又增至1000mm左右。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沿海夏季不热,7月均温不超过20℃,1月10℃左右;而在加利福尼亚谷地,气温变化很大,7 月均温在 28℃以上, 1 月 7℃左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植被-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中海型的沙巴拉群落和褐色土,主要见于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海岸山脉南部。海岸山脉北部以针叶林为主。

夏季炎热,7月均温约28—32℃,冬季气温一般在 0℃左右。原创

亚热带中国亚热带发展

中国温度带

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意见如下:增加投入发展立体农业。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油茶林、油桐林、杉木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如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山体高度一般约为1000~1500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农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水稻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1200~1400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左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牛、养羊业。原创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7032号-4 huocheai.com 火车爱网 网站地图